实现应用程序 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 .. toctree:: :hidden: :maxdepth: 5 .. note:: 拓展阅读:`RISC-V 特权级机制 `_ 应用程序设计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.. attention:: 用户库看起来很复杂,它预留了直到 ch7 内核才能实现的系统调用接口,console 模块还实现了输出缓存区。它们不是为本章准备的,你只需关注本节提到的部分即可。 应用程序、用户库(包括入口函数、初始化函数、I/O函数和系统调用接口等多个rs文件组成)放在项目根目录的 ``user`` 目录下: - user/src/bin/*.rs:各个应用程序 - user/src/*.rs:用户库(包括入口函数、初始化函数、I/O函数和系统调用接口等) - user/src/linker.ld:应用程序的内存布局说明 项目结构 ^^^^^^^^^^^^^^^^^^^^^^ ``user/src/bin`` 里面有多个文件,其中三个是: - ``hello_world``:在屏幕上打印一行 ``Hello, world!`` - ``bad_address``:访问一个非法的物理地址,测试批处理系统是否会被该错误影响 - ``power``:不断在计算操作和打印字符串操作之间切换 批处理系统会按照文件名顺序加载并运行它们。 每个应用程序的实现都在对应的单个文件中。打开 ``hello_world.rs``,能看到一个 ``main`` 函数,还有外部库引用: .. code-block:: rust #[macro_use] extern crate user_lib; 这个外部库其实就是 ``user`` 目录下的 ``lib.rs`` 以及它引用的若干子模块。 在 ``user/Cargo.toml`` 中我们对于库的名字进行了设置: ``name = "user_lib"`` 。 它作为 ``bin`` 目录下的源程序所依赖的用户库,等价于其他编程语言提供的标准库。 在 ``lib.rs`` 中我们定义了用户库的入口点 ``_start`` : .. code-block:: rust :linenos: #[no_mangle] #[link_section = ".text.entry"] pub extern "C" fn _start() -> ! { clear_bss(); exit(main()); } 第 2 行使用 ``link_section`` 宏将 ``_start`` 函数编译后的汇编代码放在名为 ``.text.entry`` 的代码段中, 方便用户库链接脚本将它作为用户程序的入口。 而从第 4 行开始,我们手动清零 ``.bss`` 段,然后调用 ``main`` 函数得到一个类型为 ``i32`` 的返回值, 最后,调用用户库提供的 ``exit`` 接口退出,并将返回值告知批处理系统。 我们在 ``lib.rs`` 中看到了另一个 ``main`` : .. code-block:: rust :linenos: #![feature(linkage)] // 启用弱链接特性 #[linkage = "weak"] #[no_mangle] fn main() -> i32 { panic!("Cannot find main!"); } 我们使用 Rust 宏将其标志为弱链接。这样在最后链接的时候, 虽然 ``lib.rs`` 和 ``bin`` 目录下的某个应用程序中都有 ``main`` 符号, 但由于 ``lib.rs`` 中的 ``main`` 符号是弱链接, 链接器会使用 ``bin`` 目录下的函数作为 ``main`` 。 如果在 ``bin`` 目录下找不到任何 ``main`` ,那么编译也能通过,但会在运行时报错。 内存布局 ^^^^^^^^^^^^^^^^^^^^^^ 我们使用链接脚本 ``user/src/linker.ld`` 规定用户程序的内存布局: - 将程序的起始物理地址调整为 ``0x80400000`` ,三个应用程序都会被加载到这个物理地址上运行; - 将 ``_start`` 所在的 ``.text.entry`` 放在整个程序的开头 ``0x80400000``; 批处理系统在加载应用后,跳转到 ``0x80400000``,就进入了用户库的 ``_start`` 函数; - 提供了最终生成可执行文件的 ``.bss`` 段的起始和终止地址,方便 ``clear_bss`` 函数使用。 其余的部分和第一章基本相同。 系统调用 ^^^^^^^^^^^^^^^^^^^^^^ 在子模块 ``syscall`` 中我们来通过 ``ecall`` 调用批处理系统提供的接口, 由于应用程序运行在用户态(即 U 模式), ``ecall`` 指令会触发名为 ``Environment call from U-mode`` 的异常, 并 Trap 进入 S 模式执行批处理系统针对这个异常特别提供的服务程序。 这个接口被称为 ABI 或者系统调用。 现在我们不关心 S 态的批处理系统如何提供应用程序所需的功能,只考虑如何使用它。 在本章中,应用程序和批处理系统约定如下两个系统调用: .. code-block:: rust :caption: 第二章新增系统调用 /// 功能:将内存中缓冲区中的数据写入文件。 /// 参数:`fd` 表示待写入文件的文件描述符; /// `buf` 表示内存中缓冲区的起始地址; /// `len` 表示内存中缓冲区的长度。 /// 返回值:返回成功写入的长度。 /// syscall ID:64 fn sys_write(fd: usize, buf: *const u8, len: usize) -> isize; /// 功能:退出应用程序并将返回值告知批处理系统。 /// 参数:`xstate` 表示应用程序的返回值。 /// 返回值:该系统调用不应该返回。 /// syscall ID:93 fn sys_exit(xstate: usize) -> !; 实际调用时,我们要按照 RISC-V 调用规范,在合适的寄存器中放置参数, 然后执行 ``ecall`` 指令触发 Trap。当 Trap 结束,回到 U 模式后, 用户程序会从 ``ecall`` 的下一条指令继续执行,同时在合适的寄存器中读取返回值。 .. note:: RISC-V 寄存器编号从 ``0~31`` ,表示为 ``x0~x31`` 。 其中: - ``x10~x17`` : 对应 ``a0~a7`` - ``x1`` :对应 ``ra`` 约定寄存器 ``a0~a6`` 保存系统调用的参数, ``a0`` 保存系统调用的返回值, 寄存器 ``a7`` 用来传递 syscall ID。 这超出了 Rust 语言的表达能力,我们需要内嵌汇编来完成参数/返回值绑定和 ``ecall`` 指令的插入: .. code-block:: rust :linenos: // user/src/syscall.rs fn syscall(id: usize, args: [usize; 3]) -> isize { let mut ret: isize; unsafe { core::arch::asm!( "ecall", inlateout("x10") args[0] => ret, in("x11") args[1], in("x12") args[2], in("x17") id ); } ret } 第 3 行,我们将所有的系统调用都封装成 ``syscall`` 函数,可以看到它支持传入 syscall ID 和 3 个参数。 第 6 行开始,我们使用 Rust 提供的 ``asm!`` 宏在代码中内嵌汇编。 Rust 编译器无法判定汇编代码的安全性,所以我们需要将其包裹在 unsafe 块中。 简而言之,这条汇编代码的执行结果是以寄存器 ``a0~a2`` 来保存系统调用的参数,以及寄存器 ``a7`` 保存 syscall ID, 返回值通过寄存器 ``a0`` 传递给局部变量 ``ret``。 这段汇编代码与第一章中出现过的内嵌汇编很像,读者可以查看 ``os/src/sbi.rs`` 。 .. note:: 可以查看 `Inline assembly `_ 了解 ``asm`` 宏。 于是 ``sys_write`` 和 ``sys_exit`` 只需将 ``syscall`` 进行包装: .. code-block:: rust :linenos: // user/src/syscall.rs const SYSCALL_WRITE: usize = 64; const SYSCALL_EXIT: usize = 93; pub fn sys_write(fd: usize, buffer: &[u8]) -> isize { syscall(SYSCALL_WRITE, [fd, buffer.as_ptr() as usize, buffer.len()]) } pub fn sys_exit(xstate: i32) -> isize { syscall(SYSCALL_EXIT, [xstate as usize, 0, 0]) } 我们将上述两个系统调用在用户库 ``user_lib`` 中进一步封装,像标准库一样: .. code-block:: rust :linenos: // user/src/lib.rs use syscall::*; pub fn write(fd: usize, buf: &[u8]) -> isize { sys_write(fd, buf) } pub fn exit(exit_code: i32) -> isize { sys_exit(exit_code) } 在 ``console`` 子模块中,借助 ``write``,我们为应用程序实现了 ``println!`` 宏。 传入到 ``write`` 的 ``fd`` 参数设置为 1,代表标准输出 STDOUT,暂时不用考虑其他的 ``fd`` 选取情况。 编译生成应用程序二进制码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简要介绍一下应用程序的构建,在 ``user`` 目录下 ``make build``: 1. 对于 ``src/bin`` 下的每个应用程序, 在 ``target/riscv64gc-unknown-none-elf/release`` 目录下生成一个同名的 ELF 可执行文件; 2. 使用 objcopy 二进制工具删除所有 ELF header 和符号,得到 ``.bin`` 后缀的纯二进制镜像文件。 它们将被链接进内核,并由内核在合适的时机加载到内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