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arp: true theme: default paginate: true _paginate: false header: '' footer: '' backgroundColor: white
第三讲 基于特权级的隔离与批处理
第一节 从OS角度看计算机系统
向勇 陈渝 李国良 任炬
2025年秋季
问题
- 什么是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?
- 层次结构中相邻层次间有什么区别?
- 层次结构中相邻层次间的边界是什么?
例如:软件与硬件、操作系统与应用程序
提纲
1. OS与硬件的关系
- OS与应用程序的关系
- 隔离机制
计算机系统
计算机系统(computer architecture)是一种抽象层次的设计,用于实现可有效使用现有制造技术的信息处理应用。 -- cs-152 berkeley
计算机系统抽象层次
硬件 支持 OS 支持 应用
- 操作系统位于硬件(HW)和应用(APP)之间
- 只有理解OS与HW/APP的关系,才能更好掌握OS
指令集:软硬件接口
硬件 与 OS 的 边界 :指令集+寄存器
OS是对硬件的虚拟与抽象
RISC-V处理器架构
u/rCore的框架结构
提纲
- OS与硬件的关系
2. OS与应用程序的关系
- 隔离机制
OS对应用程序执行的支持
- 提供服务
- 系统调用
- 地址空间布局
OS为应用程序提供服务
- 通过系统调用来提供服务
- 系统调用:OS/APP的接口(边界之一)
系统调用如何实现?
- 调用
ssize_t read(int fd, void *buf, size_t count);
会发生什么? - 可以在应用程序中直接调用内核的函数吗?
- 可以在内核中使用应用程序普通的函数调用吗?
引入系统调用的目的是增强安全性和可靠性
- 函数调用的特征
- 好处:执行很快;
- 好处:灵活-易于传递和返回复杂数据类型;
- 好处:程序员熟悉的机制,...
- 坏处:应用程序不可靠,可能有恶意,有崩溃的风险
进程的地址空间
进程的地址空间(memory layout)是界定了OS/APP的边界。
OS内核与应用进程的地址空间划分
进程的地址空间(memory layout)是界定了OS/APP的边界。
内核页表隔离(KPTI, kernel page-table isolation)
提纲
- OS与硬件的关系
- OS与应用程序的关系
3. 隔离机制
- 隔离要解决的问题
- 隔离的概念
- 隔离的方法
隔离要解决的问题
- 防止程序 X 破坏或监视程序 Y
- 读/写内存,使用 100%的 CPU,更改文件描述符
- 防止进程干扰操作系统
- 防止恶意程序、病毒、木马和 bug
- 错误的过程可能会试图欺骗硬件或内核
什么是隔离?
- 隔离(Isolation) 的定义
- 指操作系统通过软硬件机制确保不同的进程、用户或虚拟机相互独立运行,避免彼此之间在执行、数据或资源使用上的干扰或未经授权的访问。
- 隔离的本质
- 不同实体间具备交换或共享信息、资源的情况下,如何确保彼此之间的安全和独立运行。
- 隔离并不意味着不要共享
隔离边界
隔离需要建立边界(boundary)
- 边界决定了各自的势力范围
- 跨界即有风险的共享资源
- 强制隔离
- 避免有问题的单元对整个系统的安全影响
- 隔离的单位
- 通常是运行的程序
隔离方法
- 隔离的方法分类
- 基于软件的隔离
- 基于硬件的隔离
- 基于网络的隔离
属性 | 描述 |
---|---|
地址空间隔离(Address Space Isolation) | 进程只能访问自己的内存空间,不能直接访问其他进程的地址空间。如使用虚拟内存实现隔离。 |
文件系统隔离(File System Isolation) | 进程或容器只能访问自己的文件系统,不能访问其他进程的文件。例如,Linux 的 chroot 机制或容器的 OverlayFS。 |
用户身份隔离(User Isolation) | 通过用户权限控制(如 UNIX 的 UID/GID)确保不同用户之间的资源访问受到限制。 |
进程隔离(Process Isolation) | 进程之间通过进程表和内存管理保持独立,防止数据泄露和未授权访问。 |
属性 | 描述 |
---|---|
网络隔离(Network Isolation) | 通过防火墙、虚拟局域网(VLAN)或网络命名空间(Linux Namespace)限制不同进程、容器或 VM 之间的网络访问。 |
计算资源隔离(Compute Resource Isolation) | 通过 CPU 亲和性(CPU Affinity)、cgroups(Control Groups)等技术限制进程或容器的 CPU、内存、磁盘 I/O 使用。 |
时间隔离(Temporal Isolation) | 在实时系统或云计算环境中,确保任务获得预期的 CPU 时间片,避免一个任务长期占用 CPU 而影响其他任务。 |
OS隔离APP的方法分类
- 对数据的隔离:地址空间
- 用户地址空间 vs 内核地址空间
- 对控制的隔离:特权级机制
- 用户态 vs 内核态
- 对时间的隔离:时钟中断处理
- 随时打断正在执行的用户态App
- 对破坏隔离的处理:异常处理
- OS在内核态及时处理用户态App的异常行为
数据隔离:地址空间
- 地址空间 address spaces
- 一个程序仅寻址其自己的内存
- 若无许可,则每个程序无法访问不属于自己的内存
- 虚拟内存需要解决的问题
- 读写内存的安全性问题
- 进程间的安全问题
- 内存空间利用率的问题
- 内存读写的效率问题
虚拟内存的工作原理
控制隔离:特权模式
特权模式是 CPU 提供的一种机制,它将 CPU 的执行权限划分为不同的级别,防止低权限代码访问或修改高权限的系统资源。
- CPU 硬件中的特权模式
- 保护操作系统内核,防止应用直接访问关键数据或执行特权指令
- 防止应用恶意或错误访问硬件状态:控制寄存器、内存管理单元
- 提供受控的系统调用接口:应用可受限制地请求操作系统服务
特权模式
- CPU 硬件支持不同的特权模式
- Kernel Mode(内核态) vs User Mode(用户态)
- 内核态可以执行用户态无法执行的特权操作
- 访问外设
- 配置地址空间(虚拟内存)
- 读/写特殊系统级寄存器
- OS内核运行在内核态
- 应用程序运行在用户态
- 每个微处理器都有类似的用户/内核模式标志
时间隔离:时钟中断 --v.s.-- 控制隔离:异常和陷入
- CPU 硬件支持中断/异常的处理
- 异常(Exception): CPU 执行指令时检测到错误(如除零错误、缺页异常),立即触发异常处理例程。
- 中断(Interrupt): 是一种用于处理外部或内部事件的机制。当中断发生时,CPU 暂停当前执行的指令流,转而执行相应的中断处理例程。
- 时钟中断:定时器超时产生的中断,可控制CPU时间片
- 陷入(Trap): 也称系统调用(Syscall),进程主动请求操作系统服务,需要从用户模式切换到内核模式。
时间隔离:时钟中断 --v.s.-- 控制隔离:异常和陷入
- 中断是异步发生,由外部设备或异步事件触发,而非程序主动调用,这使得它们与当前指令流无直接关系。。
- 陷入是同步触发的,因为它是程序主动发起的。
- 异常是同步发生,是由由程序指令直接触发的错误或异常情况。
时钟中断
- Timer 可以稳定定时地产生中断
- 防止应用程序死占着 CPU 不放
- 让OS内核能周期性地进行资源管理
中断处理例程
- 中断处理例程(interrupt handle):硬件中断/异常的处理程序
- I/O 设备通过向处理器芯片的一个引脚发信号,并将异常号放到系统总线上,以触发中断;
- 在当前指令执行完后,处理器从系统总线读取异常号,保存现场,切换到内核态;
- 调用中断处理例程,当中断处理程序完成后,它将控制返回给下一条本来要执行的指令。
中断处理例程
- 触发中断
- 保存现场,切换到内核态运行
- 返回,恢复中断前下一条指令
异常处理例程
- 根据异常编号去查询处理程序
- 保存现场
- 异常处理:杀死产生异常的程序;或者 重新执行异常指令
- 恢复现场
陷入/系统调用处理例程
- 查找系统调用程序
- 用户态切换到内核态
- 栈切换,上下文保存
- 执行内核态
- 返回用户态
中断 vs 异常 vs 陷入/系统调用
中断 | 异常 | 陷入/系统调用 | |
---|---|---|---|
发起者 | 外设、定时器 | 应用程序 | 应用程序 |
响应方式 | 异步 | 同步 | 同步 |
触发机制 | 被动触发 | 内部异常、故障 | 自愿请求 |
处理机制 | 持续,用户透明 | 杀死或重新执行 | 等待和持续 |
进程切换 vs 函数切换
小结
- 计算机硬件与操作系统的关系:接口/边界
- 指令集
- 操作系统与应用程序的关系:接口/边界
- 系统调用
- 操作系统如何隔离与限制应用程序
- 时间、空间、权限、